《撒母耳記上》7:1-17|撒母耳成為士師
撒母耳獻祭呼求,帶來非常大的果效,主耶和華就在這裡擊殺了非利士人。非利士人一敗塗地,以色列當然乘勝追擊了,於是,就打敗偷襲的非利士。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,百姓又再次經歷主耶和華的拯救和保護了。
撒母耳獻祭呼求,帶來非常大的果效,主耶和華就在這裡擊殺了非利士人。非利士人一敗塗地,以色列當然乘勝追擊了,於是,就打敗偷襲的非利士。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,百姓又再次經歷主耶和華的拯救和保護了。
伯.示麥的人啊,除了在現場這個收割麥子的人之外,還有別的村民嘛,於是呢,他們就跑來看什麼事情啊,「約櫃回來了!聽說約櫃回來啊!」大家就一擁而上去看約櫃啊!但是這種心態是主不喜悅的,因為過於輕慢啊!約櫃代表至聖主同在的地方啊,怎麼可以這麼輕慢地想來看就來看呢?於是主耶和華擊殺了七十個人。這個擊殺代表著提醒,假如,主的百姓連外邦人的尊重主的態度都沒有的話,那實實在在對主的認識太過疏遠陌生了,於是主藉著擊殺這七十個人,來提醒這附近的百姓。
主輕慢不得這個真理啊,連外邦人都學會了,因為他們深受主的責備,當他們受到主的責罰,就知道主耶和華輕慢不得,我們看他們整個歸還約櫃的那一個詳細的計劃,又在那邊開會討論等等,其實有時候我們真的要從外邦人的舉動裡面,學功課啊!
耶和華擊打這些非利士人,他們就生了痔瘡。千萬不要忘記,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,有十災對嗎?其中一災就是這個瘡災,表示說,上帝奇妙的手,在當年怎麼樣擊打法老的百姓,這個時候也擊打非利士的百姓。
這一次打仗啊,輸得更慘,因為以色列人被殺三萬,不只如此,約櫃也被擄去了,因為約櫃不是拿到戰場嗎?不只打了敗仗,連帶到戰場的約櫃也被敵人非利士人搶走了,另外,以利兩個兒子不是跟著去打仗嗎?就在這次戰役之中,兩個兒子也戰死沙場。這一個真是一個悲劇結果!
撒母耳已經成為先知的職分,因為主的話不斷地告訴他,然後呢,撒母耳也把主的心意傳遞出去,而且撒母耳所說的話,沒有一句落空,這是因為這段經文所提的「主與他同在」。主的同在,使得撒母耳傳講祂話語的時候,所傳的都非常準確。這個準確性,就是作先知的先決條件,準確地將神的話語傳出來。不只是自己領受,這裡還給我們看見,他把它傳遍以色列,意思就是滿足了主呼召他作先知的職責了。
主的這個心意,其實自古至今都是如此,祂一再地尋找忠心為祂傳話的人,這種人我們叫做先知。在古代,先知是一個非常尊榮的職分,在現在,所有的基督徒其實都有先知的呼召,因為基督徒就是小基督,小基督當然有基督先知、祭司、君王的職分,我們都應該仔細聆聽主的話語,也傳揚主的話語。
?以利兒子的問題,然後看到撒母耳和哈拿的蒙福;之後又講到以利的父親教導這兩個孩子,但這兩個孩子惡性不改;之後又講到撒母耳蒙主喜悅,這種的對比,是不是讓我們想到上一集哈拿的禱告,那個智慧詩的部分,就是第 2 章第 4 到第 10 節,就講到主耶和華可以在人生、經濟、政治各方面使人高升,也能使人下降。這種對比的禱告,就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。的確,主使撒母耳和他的母親高升,也能使以利和他兩個兒子衰微。
人要敬畏主、人要讚美主,人也要順服主的引導,否則,大能的主耶和華可以讓你高升,也可以讓你衰微,可以讓你永存,也可以讓你下陰間。這一種的智慧詩的形式,在「哈拿之歌」之後,就用一段歷史的事件和個案來說明「哈拿之歌」屬靈的原則。
一開始哈拿人生悲哀,苦痛啊!於是就開口禱告,這個禱告是祈求,祈求上帝眷顧她,然後呢,上帝真的眷顧她了,賜給她兒子,於是她就還願把孩子帶到主面前,讓這個孩子撒母耳一生事奉主。當這件事發生了之後,那就到這裡了,這是一個讚美的詩歌,由祈求變成讚美,因為當中經歷了神的恩典。
從人生最悲慘的時候開始,其實上帝有奇妙的美好旨意,讓哈拿就在那個低谷之中,去經歷上帝的救恩,經歷了之後,也不斷的開啟對上帝的認識更加地加深,也更加地開廣,於是她可以唱出「哈拿之歌」。
她的禱告是要求這一位主不要忘記她,換句話說,她禱告什麼呢?她的禱告的出發點,就是她要跟主有一個更親密、更加同行的關係,這是為一個關係而禱告的。講完這個,她才說:「如果主賜給我一個孩子,那麼我就要把他獻給主了。」換句話說,賜給她一個孩子呢,只是主的關係和她之間親密無比的一個證據,她所禱告的是與主有美好關係,而孩子是證明美好關係真的存在,主垂聽她、眷顧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