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以賽亞書》42:10-25|第53集|新事與新歌
神蹟的重點不是神蹟的本身,而是行神蹟的主。當我們的聚焦放在行神蹟的主,這一個行神蹟的主就能夠勝過偶像了。
「壓傷的蘆葦,祂不折斷;將殘的燈火,祂不吹滅。」這是象徵著弱者的形象。蘆葦已經很弱了,而且是壓傷的蘆葦,那就更弱了;燈火已經不是很明亮了,將殘的燈火那更是接近尾聲了!但是這位僕人就算面對這樣子弱勢中弱勢的群體,祂仍然傳遞出主的慈愛和關顧。
宣召出來有一個重要的使命,那就是將盼望和公理帶到外邦人的群體之中。
祂不是傳揚自己的名聲,不高抬自己,卻願意謙卑的只有一個心意,那就是將上帝恩惠的福音傳給最需要的群體。
這位盟約的主,也是行神蹟的主,而所有的神蹟,指向的不是神蹟本身,是透過神蹟,指向這位行神蹟的主,這位行神蹟的主,就使得困苦、疲乏的百姓有了盼望。
我們要把眼光放大,我們才能認識歷代的神是怎麼樣掌管當代的歷史大事。
上帝與人有一個特殊關係,聖經看這個關係叫做盟約關係。這個關係的建立,使得如此偉大的一位掌管時空的主,竟然與祂的百姓有這麼親密的關係。
如蟲一般的雅各 (「雅各」就是以色列),如蟲一般的這些百姓,不過,上帝卻改變他們,讓他們成為有能力的一群,於是能夠擊退敵人。
百姓在被擄的階段,是在一種忍辱負重的心理狀態之中,好多環境不一定是他們所願意看見的,那怎麼辦呢?等候耶和華的必然重新得力,必然如鷹展翅上騰,現在還沒有上騰,現在仍然低落,不過,凡等候的,有一天這樣的福氣會臨到。
神的話創造了一切,現在曠野中呼喊的聲音再次出現神的話,代表著當百姓被擄,將來奇妙的歸回,這是另外一種創造。這個創造就好像當年神藉著話語創造一樣,神也藉著話語呼召這些百姓歸回。「創造」、「再創造」,其實就是在這段經文裡面,給我們看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的框架。
這個盼望,就是神對百姓的再創造,使得神能牧養他們。但是,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更新的關係的關鍵點在哪裡呢?那就是:百姓願意認罪悔改,歸回神的懷中。
大病初癒的希西家,心情高興,但是卻不夠謹慎。他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中,在那個時候的複雜的國際關係裡面,誰是敵人,誰是朋友,他搞不清楚;不只這樣,希西家王這樣做,更顯露出他的心靈裡面,不知道尊神為神,因為猶大國的最大君王不是他自己,是這一位萬軍之耶和華啊!他竟然將國家的一切「秀」給一個不知道是敵是友的訪問團。
希西家王就提到,死人就不能再讚美神了!下到陰間,那又怎麼可以數算神的信實呢?他這個經歷生與死一線間的人,這樣的體會一定很深刻,所以他說,活著的時候要來讚美神!一個人能夠體會大難不死或者是死裡逃生,當然會珍惜還有一口氣的時候,趕快來讚美主,他這樣講,不只是對應出生和死極大的不同,更提出了一個長遠的思想,因為在這段經文他也提到,不只他活著的時候要讚美神,他要他的後代也讚美神。
一個人生命會結束,遲早都有這一天,但是假如我們的人生信仰和價值,因著屬靈的後代,繼續延續下去的話,那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就超越了、就延長了,因為這樣的傳承,繼續下去,使得我們的子孫,不論是肉體而來的子孫或者屬靈而生的子孫,就帶來人生意義的延長。
一個人的生命既然操在主的手中,希西家用一個正確的態度來祈求這一位生命的主延長他的生命,使得他能夠做應該做的事,做合神心意的事,帶領這個國家度過難關,這樣的禱告蒙神應許了。
一個軍事強國,怎麼可能變成一個被人譏笑的對象呢 ? 這就是這段信息重點所在。人到底是看現在,還是用信心的眼睛看將來?亞述國王非常強勢,因為他現在的確有好大的能力、好強的軍事,不過以賽亞先知看的是看將來,看見將來亞述國王是如何悲悲慘慘的宣告退兵。
先知以賽亞說:百姓啊,以色列人啊,你們要相信神啊,因為神要讓你們吃自己所種的。在當時農業社會吃自己所種的涵義,那就是在這一段撒種到收成的日子裡面,沒有任何事情會改變,一切按計畫進行,你今天種下去了,你不必逃亡,你不必遭難,按照計畫收成,所以你會吃自己所種的,象徵著日子會平穩度過,百姓當然要憑信心來領受這樣安慰的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