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姓名: 吳 榮滁

《以西結書》18:1-20 犯罪不義必然死亡

每一個人只要犯罪,是要自己為自己所犯的罪負起責任的。
一個人離棄真神的意思,不只是找一個假神來拜,是把真神應該有的價值觀和標準完全離棄,所以一旦離棄真神敬拜偶像,意思就是帶來許多錯誤的價值觀,而這些錯誤的價值觀會在人世間各方各面表達出來的。
恩典都個人性的,信耶穌必須每一個人自己去接納主耶穌的恩典,聖潔不能夠傳遞,屬靈的福氣也不能夠因為人際關係而能夠傳遞,必須每個人來到賜福的主面前,才能夠領受這許多屬靈的福氣。

《以西結書》16:1-29 蒙主憐憫竟作妓女

假如把一個城看成一個人,那當然城的歷史,就是這個人的來源,所以把它看成是父母了。用這種筆調來描述,耶路撒冷城把它看成一個人的話,那這個人是怎麼樣的呢?這裡就說這個人其實很可憐,因為生出來沒人理的,臍帶也還沒有剪,滿身是血,意思是說這一個城,假如好像一個人的話,耶路撒冷城,其實是一個父母不管的城、父母不管的人,是一個棄嬰。

但是,下面的經文就給我們看見這一個棄嬰,就是這個沒人理、沒有什麼地位的耶路撒冷城,被主看重了,於是,這個人 (當然是代表這個城) 就被高抬、就被主眷顧,就好像一個人發現這個滿身是血的小嬰孩,於是就把她收養了,就把她血洗乾淨,就給她抹上油,就好好的照顧她了。
在教會時代,我們就好像那個有生命,但是卻沒有尊榮的棄嬰;我們還活著,但是卻被遺棄,於是耶穌拯救了我們、安慰我們、帶領我們,使這一個被罪所綑綁的棄嬰,重新得到生命,重新在耶穌基督裡長大,就好像先知這裡所描述的,當我們長大成人,我們當然應該專心繼續跟從主。

《以西結書》14:12-23 因信得救非藉義行

百姓不能因為城中有義人,那麼這些不義的人就免去處罰。換句話說,這裡傳遞一個很重要的信息,那就是:就算是挪亞、但以理、約伯這樣子的義人,他的公義和聖潔是不能夠傳遞給其他人的。

這個道理很簡單,從今天教會的處境來看,也是一樣的,我信了耶穌,我的孩子假如他不信耶穌的話,他也不能得救,那我信主所得來的恩典,不能傳遞給他的,除非他自己願意接受這一位公義的主,所以公義聖潔是沒有傳遞性的,在這四個例子裡面也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了。

《以西結書》14:1-11 已信假神求問無益

這些的偶像敬拜者,為什麼自己拜了偶像還要來找先知求問主耶和華呢?這往往反應出人生的一種很特別的現象,這種現象,我們可以說人心靈中得不到安全,所以求問偶像覺得還不夠,還是要回頭再來問問主耶和華。那怎麼問呢?那只好來找先知了!
人在很多的抉擇上,不瞭解、不認識主耶和華是一位忌邪的神,祂不是眾神明中其中一位,祂是獨一真神,所以,一個人已經承認了有偶像,那等於把主耶和華降格成為偶像之一,所以才來求問耶和華!那假如主耶和華在他們的心目中是獨一真神,就不會再有其他偶像!換句話說,跟從神的人必須認識神是誰!假如我們以神為神,那當然要遵從祂獨一真神的超然地位,心中絕對沒有其他的偶像。假如人拜了偶像,又以為要找主耶和華才能夠有平安,那麼他就等於把主耶和華降格成為偶像的水準,請問這樣求問耶和華能求問到什麼結果呢?只不過使自己的罪惡顯現,招惹審判!

《以西結書》13:17-23 上帝不使義人傷心

這兩節經文,是神對跟隨祂的義人的一個應許,祂說:「我不使義人傷心。」當然,傷心不只是情緒困擾這方面,也是失去了盼望,主不會讓義人情緒困擾、失去盼望、鬥志低沉,反而主要清除這些錯誤的信息,然後讓跟隨主的人大有盼望,而且在跟隨的過程之中認識神;「知道我是耶和華」這句話也是一個很強烈的盟約的語言,讓百姓絕對有盼望,讓百姓絕對有方向,也讓百姓絕對知道他們跟隨的是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