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撒母耳記下》14:21-33|押沙龍回到耶路撒冷
押沙龍呢,就把他的要求,就是能不能再去見大衛王這個心願,請約押將軍帶回去給他爸爸了。這招行得通。大衛王呢,我相信也是順水推舟啊,既然兒子回來兩年都沒有見面,現在將軍出面嘛,於是就允許見押沙龍。
押沙龍呢,就把他的要求,就是能不能再去見大衛王這個心願,請約押將軍帶回去給他爸爸了。這招行得通。大衛王呢,我相信也是順水推舟啊,既然兒子回來兩年都沒有見面,現在將軍出面嘛,於是就允許見押沙龍。
人與人之間,生命故事是有相關的、有相似的、甚至是平行的,於是我們聽了別人的人生故事,會想起我自己的故事,這豈不就是基督徒生命共鳴、為主作見證、分享生命經歷,其中一個原因嗎?
這裡給我們看見罪惡的循環,對嗎?!當暗嫩玷污了押沙龍的妹妹,押沙龍埋藏在心中的仇恨,埋藏了兩年。這兩年,押沙龍也沒有好好去對付,大衛也沒有好好去面對,於是心中的仇恨,經過兩年的發酵、計畫,終於釀成了家庭悲劇,兄弟相殺。於是,押沙龍做了這件事情之後,也不得不逃亡啦。
因著大衛搶人家的妻子,於是當他的兒子暗嫩搶人家的妹妹的時候,大衛沒有立場去糾正。他沒有說話,沒有糾正這些錯誤,於是罪惡就埋藏的越來越深,終於發生了家庭的悲劇,引發了押沙龍也要逃亡在外三年。
人的罪性使得人會思想走歪,思想走歪了之後,若不趕快糾正,就帶來罪性之後的罪行。暗嫩就是這樣。不過罪其實是控制人心的。當你的罪行發生了之後,難道暗嫩不知道自己犯罪了嗎?就因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錯誤,於是,他被這種罪疚感所控制。這種罪疚感就轉移成為懷恨他瑪啦!而且這種懷恨的心比之前愛她的心更強。
在人可以盡力的時候,盡我們的力量。所以他還可以盡力的時候,拼命禁食禱告啊;不過,當清楚了神的旨意的時候,就安心地順服主的旨意而行。所以孩子死了,他明白啦,上帝是這樣的安排。他就起來沐浴、更衣、敬拜、吃東西,回復正常的生活,因為他知道上帝的心意如此,死去的孩子也不可能回到他身邊,何必繼續悲哀哪?
大衛在那個悔改的過程之中,罪得赦免,但是罪行帶來的後果,是不可避免的;只不過主仍然是慈愛的主,又再次給大衛和拔示巴後代,而且大衛繼續帶兵出戰,仍然得勝,這一些就表示上帝的恩典仍然與大衛同在。
大衛借刀殺人奪人妻子的這個惡行,雖然人間看起來已經收場了,最後他也把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娶進宮裡了,似乎是這樣子結束。不過屬靈的角度看,惡行就是惡行,罪惡必須要面對的,不是掩蓋起來就算數。
在羅馬書第六章第一節,這一節經文就非常清楚的提醒了我們,那段經文說:我們怎麼可以故意犯叫主的恩典顯多呢?換句話說,不要以為我們認罪,於是主就赦免,那我們多犯一點罪,那麼主的恩典不就越大嗎?這個是錯誤的神學,也是錯誤的思想。因為罪得赦免的同時,罪行的後果,有時候是非常嚴重的。
所有的這些事情看起來好像按著大衛王的計劃而行,但是撒母耳記在這裡,給這件事情下了一個評註:大衛所做的事,耶和華甚不喜悅。主耶和華天上當然看見了,看見一切更是看見大衛人心中的詭詐嘛。祂知道大衛怎麼樣奪人的妻子,怎麼樣的設下詭計來掩飾他的錯誤,實在無法掩飾之後,就用更加卑劣的手法借刀殺人,將拔示巴的先生用詭計讓他死在戰場之中。所有的這些行為,主耶和華甚不喜悅。
以前的大衛和現在的大衛有一點改變了,以前的大衛兢兢業業和軍隊一起去作戰,現在的大衛王啊,在國家欣欣向榮之中開始輕忽了,或者是放鬆了,睡覺睡到太陽下山,然後到處遊行走來走去,好像無所事事這樣,結果還奪人家有夫之婦。做錯了之後還設計謀希望對方的先生能夠中計,來掩飾自己的錯誤。大衛這是一個以前的大衛和後面大衛的對比,人生在一帆風順的時候,有時候真的就會落入試探。
第二個對比呢是這一個犯罪的大衛和公義的烏利亞的對比,大衛自己做錯了自己知道,所以想辦法來掩飾,不過烏利亞卻是衷心的執行他作戰軍人的任務,於是表達出這兩者之間,的的確確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生觀。求主帶領我們常常我們自我反省一下,在基督裡面我們是不是新造的人、越活越像基督?還是越活越退步?求主引導。
人對事件的解釋到底準不準確,會帶來很大的後果。
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肯定有很多互動,而所有的這些互動,我們是用什麼觀點和解釋來理會的呢,就會帶來很不一樣的後果了。
米非波設,掃羅王的孫子,約拿單的兒子,見到現在的國王大衛,當然俯伏敬拜囉!恐懼得很!大衛就告訴他:「不用怕,不用怕,因著你父親約拿單的關係,我也要好好對待你!」那後面的經文就給我們看見,大衛啊,還要把掃羅王的產業,完全歸給他的孫子米非波設呢!不只這樣,還要叫米非波設常常與國王,與大衛王一起吃飯,同席而坐,這種都是尊榮和恩待米非波設的表示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