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姓名: 吳 榮滁

《以賽亞書》14:28-15:9|第19集|為困苦人建立錫安

讓我們專心跟隨耶和華,而不是依靠環境而來的力量。這樣的一個提醒,豈不也是在教會時代,對每一位神的兒女的提醒嗎?當然,我們是活在一個錯綜複雜的環境和時代之中,有好多因素都會影響你和我的生活,不管如何,我們必須認定,還有一位超然者,祂超越所有這些因素,掌控這所有的因素,那位就是我們的主。所以,將我們的眼目注目在祂的身上,不管遇到什麼環境,懇求主繼續引領,就帶領我們衝破這些狂風巨浪,於是,我們可以經歷依靠主而得的心靈平安。

《以賽亞書》14:1-27|第18集|上帝定意必成就

當神的旨意如此立定,誰也改不了,神有絕對主權。是的,當神的主權顯明的時候,人間沒有任何一個力量,包括強如巴比倫的力量,都無法阻擋神永恆的旨意,這就是巴比倫哀歌所以會唱出來的原因。這個狂傲的巴比倫國,雖然堅強,雖然有很大的軍事力量,但是最終敵不過神永恆的旨意。

《以賽亞書》13:1-22|第17集|上帝刑罰狂傲之國

亞述帝國其實是神手中一個管教的器皿,神要讓百姓因著面對亞述帝國的威脅,甚至是審判,趕快歸回神、依靠神,但是百姓卻不走這條神要他走的路,反而依靠外力,想借助外援來抵擋亞述的侵略,這個就離開了神的旨意了。
神要人走在神的道路上,不是依靠環境的力量、外國的力量、軍事的力量,而是徹底悔改,來到神面前,按照神的旨意,過一個公義、蒙神悅納的生活。個人如此、社群如此、國家如此,那麼自然從神而來的保護和力量,就與這個屬神的國度同在。

《以賽亞書》12:1-6|第16集|從救恩的泉源汲水

得救的頌歌,由個人發展到群體,其實不只是這一些被拯救的百姓,個人或者群體的歡呼讚美而已,在第二首詩歌特別提到萬邦萬民的觀念,那就是個人的得救帶來群體得救。群體的得救,其實恩典帶來了一個使命,這個使命就是讓更多人,讓神百姓以外的外邦人也能夠認識這個奇妙的救恩,所以由一個人發展到一群人,一群人發展到外邦,萬國萬民,這才是神拯救人的心意!

《以賽亞書》10:5-19|第13集|管教的杖也當受罰

近東文化裡面,軍事上的勝利,不只是軍事上的優勢差別,代表著有更深一層的宗教性的意義,那就是,當一個國家打敗了另外一個國家,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神明比被打敗的國家的神明更厲害。那意思就是說,亞述帝國不只打敗了這麼多城市,他也擊敗了這麼多的偶像,那就是一個偉大的帝國了。
兩個比喻,那就是斧頭和鋸子。斧頭好厲害,好鋒利;鋸子也好厲害,能夠切斷一切東西。但是,比斧頭和鋸子更厲害的人,那就是使用斧頭的人、控制鋸子的人,這個比喻非常生動,也非常貼切了。亞述帝國,只不過是神手中的工具,他再厲害,還沒有辦法與使用工具的主人來比較。那萬軍之耶和華,看見亞述帝國,這一個祂手中的工具驕傲的表現,也要來收拾這個亞述帝國了。
凡驕傲的,下場必定淒慘。在耶和華神面前,我們的的確確應該謙卑。無論我們有多大的能耐、多大的恩賜、多強的背景,只有主耶和華,萬軍之耶和華,是我們一生應該依靠的,而不是我們所擁有的任何東西。

《以賽亞書》9:8-10:4|第12集|驕傲不義遭致被擄

無論在現在的教會處境裡面,我們是一般的弟兄姊妹也好,或者我們是教會的各個階層的領袖也好,我們實在要常常警醒。作領袖的,聖經說的非常清楚,我們走在前面的人,必須清楚上帝的指引;跟從的百姓也必須常常與神親近,不要盲從,不要附和,知道我們所走的路,隨時在屬靈中來分辨和驗證。

《以賽亞書》9:1-7|第11集|對死蔭地的福音

因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,這位嬰孩不是普通的嬰孩,這位嬰孩是帶來永恆盼望的嬰孩。當然我們都很清楚的,這一段是以賽亞先知在預告著將來耶穌基督降生的重要預言,給我們看見這一位政權擔在祂肩頭上的耶穌基督,會帶給世人一種永恆的盼望,是地上要有盼望,不然我們怎麼過日子呢?但是地上的盼望也是會過去的,除非在地上的一切苦難之中,經歷盼望的激勵之後,我們仍然有一個永恆的盼望,那麼地上的盼望就帶給我們更深入、更持久,也是更堅固的信仰生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