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撒母耳記上》4:1-22|約櫃被擄到異邦
這一次打仗啊,輸得更慘,因為以色列人被殺三萬,不只如此,約櫃也被擄去了,因為約櫃不是拿到戰場嗎?不只打了敗仗,連帶到戰場的約櫃也被敵人非利士人搶走了,另外,以利兩個兒子不是跟著去打仗嗎?就在這次戰役之中,兩個兒子也戰死沙場。這一個真是一個悲劇結果!
這一次打仗啊,輸得更慘,因為以色列人被殺三萬,不只如此,約櫃也被擄去了,因為約櫃不是拿到戰場嗎?不只打了敗仗,連帶到戰場的約櫃也被敵人非利士人搶走了,另外,以利兩個兒子不是跟著去打仗嗎?就在這次戰役之中,兩個兒子也戰死沙場。這一個真是一個悲劇結果!
撒母耳已經成為先知的職分,因為主的話不斷地告訴他,然後呢,撒母耳也把主的心意傳遞出去,而且撒母耳所說的話,沒有一句落空,這是因為這段經文所提的「主與他同在」。主的同在,使得撒母耳傳講祂話語的時候,所傳的都非常準確。這個準確性,就是作先知的先決條件,準確地將神的話語傳出來。不只是自己領受,這裡還給我們看見,他把它傳遍以色列,意思就是滿足了主呼召他作先知的職責了。
主的這個心意,其實自古至今都是如此,祂一再地尋找忠心為祂傳話的人,這種人我們叫做先知。在古代,先知是一個非常尊榮的職分,在現在,所有的基督徒其實都有先知的呼召,因為基督徒就是小基督,小基督當然有基督先知、祭司、君王的職分,我們都應該仔細聆聽主的話語,也傳揚主的話語。
?以利兒子的問題,然後看到撒母耳和哈拿的蒙福;之後又講到以利的父親教導這兩個孩子,但這兩個孩子惡性不改;之後又講到撒母耳蒙主喜悅,這種的對比,是不是讓我們想到上一集哈拿的禱告,那個智慧詩的部分,就是第 2 章第 4 到第 10 節,就講到主耶和華可以在人生、經濟、政治各方面使人高升,也能使人下降。這種對比的禱告,就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。的確,主使撒母耳和他的母親高升,也能使以利和他兩個兒子衰微。
人要敬畏主、人要讚美主,人也要順服主的引導,否則,大能的主耶和華可以讓你高升,也可以讓你衰微,可以讓你永存,也可以讓你下陰間。這一種的智慧詩的形式,在「哈拿之歌」之後,就用一段歷史的事件和個案來說明「哈拿之歌」屬靈的原則。
一開始哈拿人生悲哀,苦痛啊!於是就開口禱告,這個禱告是祈求,祈求上帝眷顧她,然後呢,上帝真的眷顧她了,賜給她兒子,於是她就還願把孩子帶到主面前,讓這個孩子撒母耳一生事奉主。當這件事發生了之後,那就到這裡了,這是一個讚美的詩歌,由祈求變成讚美,因為當中經歷了神的恩典。
從人生最悲慘的時候開始,其實上帝有奇妙的美好旨意,讓哈拿就在那個低谷之中,去經歷上帝的救恩,經歷了之後,也不斷的開啟對上帝的認識更加地加深,也更加地開廣,於是她可以唱出「哈拿之歌」。
她的禱告是要求這一位主不要忘記她,換句話說,她禱告什麼呢?她的禱告的出發點,就是她要跟主有一個更親密、更加同行的關係,這是為一個關係而禱告的。講完這個,她才說:「如果主賜給我一個孩子,那麼我就要把他獻給主了。」換句話說,賜給她一個孩子呢,只是主的關係和她之間親密無比的一個證據,她所禱告的是與主有美好關係,而孩子是證明美好關係真的存在,主垂聽她、眷顧她。
當哈拿聽到以利向她這個「主聽你禱告,主要賜福給你」的這個信心的宣告之後,哈拿也用信心來回應呢!她馬上就吃東西了。你看看這個情緒的轉變,臉上不再帶著愁容,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,為什麼會變了一個人呢?第一、她向主禱告;第二、她聽到主透過祭司向她的回應,於是她也憑信心領受主的應許,整個人改變了!
保羅在自己租的地方住了兩年了,好多人來找他,他可以自由的傳揚,在那個地方,雖然他是囚犯,雖然被捆綁,但是上帝的道沒有被捆綁,《使徒行傳》整卷書就在這樣的記錄中結束了,用一個文學的角度看,這樣的記錄並不是一個什麼高潮結束喔!非常平淡的鋪陳,似乎還沒有完,的確,《使徒行傳》也還沒有完,因為主的大使命,在《使徒行傳》中,看見那一代的門徒、使徒完成了,只不過這一個完成,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段落,我們也有我們這個時代要繼續寫的《使徒行傳》,使命門徒繼續為主而活,繼續不管遇到什麼情況,我們都向主回應:「我在這裡,請差遣我!」不管我們是什麼身分。
在我們熟悉的人群之外,其實還有很多人在等待、在渴慕!求主使用我們,讓我們好像保羅一樣,不管在哪裡,使用我們的恩賜,或者是醫療宣教也好,生命的見證也好,於是,影響更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