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歌羅西書》4:2-6|第8集|恆切禱告警醒感恩

吳呂素琴 師母:

 

弟兄姊妹,今天我們要一起研讀《歌羅西書》第4章第2至第6節。這段經文雖然篇幅短小,但卻意義重大。它教導我們,作為末世中的聖徒,應如何在言行舉止上表現自己,以及如何與教會以外的人交往,展現基督徒應有的生命見證。

這正是當時歌羅西教會每天所面對的挑戰,因為他們處於一個種族複雜的環境。而今天,我們的處境也相似。在後現代文化中,我們生活在地球村,周圍可能有來自不同種族、文化,甚至持有不同信仰的人。因此,讓我們一同來看保羅在《歌羅西書》第4章第2節中如何教導我們。

《歌羅西書》4:2-6
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警醒感恩。也要為我們禱告,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,能以講基督的奧祕(我為此被捆鎖),叫我按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祕發明出來。你們要愛惜光陰,用智慧與外人交往。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,好像用鹽調和,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。

在這段教導中,保羅提醒我們要持續不斷地禱告,並保持警醒的態度,同時以感恩的心來面對日常生活。特別是在這個末世,充滿巨變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可能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、意想不到的人,以及令人驚訝的行為。若我們留意每天的新聞報導,就會更加認同保羅的教導:恆切禱告是必要的,而它的意思就是時時刻刻與神連結,隨時向祂祈求和依靠。

因此,我們的信仰,以及我們所理解的基督教神學,應該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。我將其稱為「天天神學」,因為我們需要每天都將信仰實踐出來,活出神學的真理。

保羅不僅鼓勉大家要彼此代禱,也請求弟兄姊妹為他和他的同工禱告。他祈求神能為他們開一扇傳道的門,因為他們因傳福音的緣故被逮捕並囚禁在監牢中。保羅希望歌羅西的弟兄姊妹能為他禱告,使他有機會早日脫離監禁,能親自到他們當中或附近的地方傳揚福音,將耶穌基督寶貴的救恩和救贖的真理分享給那些尚未認識主的人。他特別提到,希望藉著大家的禱告支持,使他能按著該說的話清楚地揭示這福音的奧秘。

耶穌基督的救恩、十字架上的救贖、罪得赦免以及新生命的獲得,都是極深的奧秘,並非輕易理解的事。因此,保羅在信的最後再一次提到歌羅西地區流行的諾斯底主義,這種思想藐視耶穌基督和基督教,認為其教義過於淺顯、缺乏奧秘性。保羅表示,他要清楚地講述這些真理,並且要「發明」出來。這裡的「發明」並不是指捏造或創造不存在的事物,而是指將福音的真理界定得更加明確,解釋得更加透徹,使人能夠清楚理解其中的深意。

保羅勉勵歌羅西教會的弟兄姊妹,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傳揚福音。他說:「你們要愛惜光陰,用智慧與外人交往。」的確,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,人生的長短也無法預測,因此更需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時間。同時,保羅提醒我們要運用智慧,以各種方式,巧妙地與那些尚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交流,尤其是教會以外的人。這樣的事雖然充滿挑戰,但卻是我們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在第 6 節中,保羅特別提到「言語」,他說:「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。」這裡的「和氣」指的是滿有恩慈,而不是用言語刺傷他人,也不是與人爭辯基督教的真理,而是以溫柔和恩慈的態度來表達。保羅用「好像用鹽調和」來形容這種恩慈的言語,就像烹飪時加入適量的鹽,能使菜餚的味道更加鮮明。同樣地,基督徒的人生也應該展現出這種獨特的風格,讓人一看就感受到基督徒的美好特質,而這正是透過言語中流露出的恩慈來實現的。

保羅將言語比喻為「用鹽調和」,這意味著我們的話語應該溫和而有分寸。然而,這並不表示基督徒的言語需要諂媚或討好他人。有人形容某些人講話像「用油漱過口」,言語雖然滑順,但缺乏真誠。基督徒的言語應該展現恩慈,既能彰顯他人的優點,也能適時地說出必要的提醒和警告,讓言語既充滿愛心又具備智慧。

這樣一來,當我們面對未信主的鄰居,他們批評我們或詢問基督教的信仰內容、耶穌基督的身份、以及三位一體的意義時,我們就能清楚且恰當地回應每一個人的問題。

最近,我的孫子對我的兒子提出了一個問題。那天是主日,他在教會聽到關於三位一體──聖父、聖子、聖靈的教導。當晚睡覺前,他用五歲的小腦袋問爸爸:「爸爸,如果聖父、聖子、聖靈都住在我心裡,會不會太擠呢?」那麼,我們該如何回應這樣的問題呢?

我問了我的兒子,他是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。面對孩子關於耶穌基督這麼重要的信仰和神學問題,他說:「我告訴孩子,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並不是三個人在你的心裡,而是一位完整的靈,這位靈同時包含聖父、聖子和聖靈。」

因此,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默想聖經的話語,並且持續禱告,這樣才能清楚且有智慧地回應每一個人對我們的提問。

希望你今天一切順利,沒有遇到困難,願主隨時賜給你智慧與平安。

 

經文:歌羅西書4:2-6

 

2你們要恆切禱告,在此警醒感恩。 3也要為我們禱告,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,能以講基督的奧祕(我為此被捆鎖), 4叫我按着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祕發明出來。 5你們要愛惜光陰,用智慧與外人交往。 6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着和氣,好像用鹽調和,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