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青歷史

一、懷恩堂之創始─學生工作起家

民國四十年初,因中共佔據中國大陸,三名宣教士高樂民、李夏蘭、吳友芬輾轉來台,並於台大、師大任教。他們邀請自己的學生,到他們當時在和平東路的住處,一起進行英語查經班,學生從六名陸續增加。

隨著人數漸多,他們請廈門浸信會的杭克安牧師來主領英文崇拜,這時的地方被稱為「大學浸會中心」,直至民國四十年底,會友人數過百,才定名為「浸信會懷恩堂」。

因為三名宣教士無私的擺上,懷恩堂才能逐步發展起來,她們一生為主而活,成了美好的見證。

高樂民宣教士生於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三日,她從小生長在宣教士家庭,幼年即蒙召到中國傳道,但因大學時父親生病,身為長女的她一間扛下家計,一邊唸書一邊工作,畢業後到當地的浸信會從事青年工作。後來一九三六年,她第一次到中國各地視察傳道工作,返美後以文字推展傳道事工;至一九四零年,她被派往上海滬江大學執教,但太平戰爭爆發後,她被日軍關入集中營,身心飽受折磨,當時為救快掉入井中的孩子,摔傷背骨,沒能醫好的情況好,可能是她晚年背骨癌症的遠因。

從集中營出來後,一九四六年,高樂民宣教士再回上海滬江大學執教,一九五零返美,一九五二年便到台灣。她住在和平東路的日式房屋,以家為小禮拜堂,並在台大、師大、四四兵工廠、婦聯會等地佈道。隨著懷恩堂逐漸成長起來後,一九五七年,高宣教士病發,並於一九五九年十月十五日逝世,享年六十一歲。令會友們懷念的便是她仁慈可親的身影與將榮耀歸主的擺上。

吳友芬宣教士於一八九七年生於美國米蘇里州,從小在基督化家庭長大,她在二十二歲那年蒙召奉獻終生;一九二二年她到達中國河南的開封事奉主,擔任八年的開封浸會女中校長。太平洋戰爭時,一度被關入集中營,後遣返美國,在於一九四七年回到開封,可因戰亂又輾轉上海,再返美國。

一九五二年吳宣教士到達台灣,在台大、師大教授英語,並開設英語會話與聖經班,帶領學生歸主。後因達七十歲高齡,需退休回美休息,她在中國奉獻了一共有四十五年。

陸頌熙於1925年初生於中國北京,二戰時被送到上海的叔叔家,她在當時認識了任執於上海大學的高樂民宣教士,並就讀於滬江大學時受洗成為基督徒。當中共接管中國後,陸女士經由高樂民宣教士幫助,到美國完成學業與神學院,隨後到台灣工作,她藉由在台大外語中心教課的機會,向學生傳服音,她主要擔任懷恩堂的音樂同工與青年詩班的指揮。

她為台灣基督教音樂事奉作出許多貢獻,翻譯多首聖詩、讚美歌,包含翻譯過的中文詩歌達好幾百首,當時便由懷恩堂詩班首次獻唱。後於1972年發現罹患乳癌,在與癌症搏鬥過程,她始終鼓勵他人,並向人見證上帝在她生命中的大能,完成了三本著作,後於1979年安息主懷。

二、懷恩堂之訓練─助道會的成立

隨著三名宣教士及牧者同工的擺上,民國四十三年選定新生南路三段為懷恩堂現址,開始破土動工,至四十四年六月五日完工並正式啟用。懷恩堂在籌款建堂時,因為經費不夠,大家省吃儉用,甘心樂意奉獻,當時曾有王氏夫婦連結婚戒指都拿出來獻給主。在此期間,高宣教士邀請周聯華牧師成為懷恩堂的牧者,周牧師便是透過高宣教士傳福音從而認識基督,因此當他自美返台時,高宣教士便極力邀請,周牧師也在主的旨意中來到懷恩堂拓展福音事工。

教會成功建立後,大專英文查經班轉型成常綠助道會,所謂「助道會」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傳道,以訓練門徒為目標,鼓勵信徒參與教會聖工,提倡人人同工,在做中學習,成為一名事奉主的基督徒。

隨著時間的發展,從最早全英文常綠助道會,到後來陸續有加略、三常、中級、恩光等,為學生助道會的發展方向。

最早的常綠助道會是唯一英語聚會的助道會,於每週六晚上六點聚會,聚會內容包括會前禱告、講道、靈修、交誼活動等;雖然大家可在這其中訓練英文,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和遵行神的道,訓練為主工作的能力。

加略助道會取其名為紀念基督在加略山上為世人的最受難以至於死。每週六晚上七點半為聚會時間,內容包括靈修、講道、禱告交通等。每學期會有特別週會,像是生日週會、聖誕聚餐、旅行等。每月的第五週則是固定由加略獻詩。會友有一半以上為僑生。

三常助道會亦是由大專生組成,於民國四十九年成立,三常之名為追求更大的信心、望心和愛心。聚會時間為每週日下午三點半,內容包刮祈禱、靈修、講道及交誼活動等。若需為晚堂獻詩,則週日晚6:30開始聚會,八點結束,參加八點晚堂。

中級助道會後稱為晨星助道會,約在民國四十八年成立,取其名事因它的力量雖如晨星的光,那樣微小,卻可以告訴黑暗中的人──光明就要來到。當時亦有中級詩班,由國、高中學生共同參與。後因人數增多,而成立高中部的恆星助道會,而原本晨星助道會則為國中生的助道會。

待學生畢業後,成立了恩友助道會,專門讓研究所學生及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所預備,聚會時間為當時每週六晚上七點半。

隨著歷史的轉變,昨日的中級助道會由國中部的晨星、高中部的恆星所取代,而生命助道會則是現在大學生的家。

三、懷恩堂之行動─學生會之事工

助道會為訓練同工的地方,而學生會則是去實際傳福音的出口。

學生會在1958年創始,由懷恩堂信主大學生擔任同工,以懷恩堂裡各學校的信徒為對象,以教會為中心而組織起來的團體。希望同學能藉由服事增長靈命,並明白基督對教會的心意而樂於奉獻、同時可執起基督的旌旗,成為基督的精兵。

因此學生會的活動包括清晨靈修、每週進行助道會、查經班、主日學,還有學生共同交誼的時間,每月會有「學生月會」聘請學者演講,當時便曾邀請中原、台大教授與周牧師一同討論「宗教與科學」的議題;每學期會有冬令營、夏令營、佈道會等的活動。此外學生會曾舉行青年周會,於週六下午進行唱詩、短講、遊戲及茶點等,長達一個半鐘頭的互動活動。

暑假的活動有英語會話班,開設給大專生及中級生;而針對大專基督徒的夏令營,多半在嶺頭山莊舉行,進行各項查經、遊戲及探討信仰等。同時還會開設聖經班,由周聯華牧師上課,一同查經、研經。

此外學生會從民國六十一年便有綠島的佈道團之行,由周聯華牧師領隊,從台北下高雄,再到台東,後乘船至綠島,他們協助當地唯一的中寮浸信會,到監獄獻詩,為佈道代禱等,在出發前,他們練嗓子都不甚練啞了,但無人抱怨,反再盡心擺上後,經歷神奇妙的作為。

而民國六十三年則前往六龜舉行夏令營,除了與孩子們互動,還會將單張以小組為單位,發到每個村鎮中;而民國六十七年則有到花蓮的福音隊,學生們到花蓮的美崙浸信會,一家家敲門,將福音的種子撒出去。

除了短宣隊外,學生會還曾在牧師的帶領下,到台北三重的乞丐寮,幫忙打掃刷洗浴室,並提議,由慈善組提供資金,蓋公共廁所跟浴室。

民國五十七年,懷恩堂便有了復活節的聖樂崇拜,由高、中、初詩班獻唱多首聖詩。而每年還會舉行畢業禮拜,由牧師證道,高級、中級詩班聯合獻詩,崇拜後會舉行茶會一同歡送畢業同學;同時會在學生會刊物《角聲》中刊登牧者、輔導的祝福、畢業生的個人照片及介紹還有獻給畢業生的文章。

懷恩堂學生會於民國四十八年發行第一份刊物《角聲》,其名之由來是取自於古代希伯來人曾用公羊的角吹出聲音,藉此聚集人們前來敬拜主,故《角聲》就是教人們來崇拜主的信號。

懷恩堂學生會的一切活動以基督為中心,故《角聲》的定位便希望能讓沒有信主的同學來接近主、認識主;並使信主的人更思念主的恩典,將福音傳播出去;還可透過《角聲》將已離開的會友連結在一起,透過雙方信件的刊登,可以一同看見主的話語,得到主的教訓。

《角聲》中有「懷恩信箱」供牧師回應會友的問題,亦有陸頌熙宣教士及輔導、會友的見證分享等;而「海外來鴻」則提供已返港澳或在國外的會友,一個通信的平台,不僅在《角聲》中看見教會的消息,更可寄信回來分享自己的成長。

四、懷恩堂之家─學生信仰的扎根

懷恩堂之所以能以學生工作為中心,除了牧者、宣教士以學生事工為主,還有無數的弟兄姊妹,以家庭為單位,像當時的陳伯伯、費媽媽、黃媽媽、嚴媽媽等,他們全心擺上,不論是迎新送舊的接待、新年的年夜飯甚至聚會時的滷雞腿等,他們皆竭力來行。因為有他們的支持,牧者輔導的委身,終讓學生在信仰上扎根,以懷恩堂為家。

樂民館便是學生之家。於民國四十八年十二月動工,由美南浸信會國外傳道部借款完成。正因有這麼好的學生之家吸引許許多多青年來認識主,使學生可以在其中工作、遊戲、談天、休息就像在自己的家。

早年的樂民館,一入門便是舒適的大客廳,作為學生們聊天與小型家庭會議的會場;茶几上會放著報章雜誌,供會友們閱讀。一旁的課室則是平日小型臨時聚會的地方,當時早晨七點半到八點的清晨靈修即在此處。接著是被稱為「禮堂」的大廳,供大規模聚會,像是音樂會、學術演講會、國際學生夜、聖誕周會等所使用。二樓有圖書館,供學生們借閱各類書籍。此外有工作室跟祈禱室。

此外,學生可透過清潔打掃,來賺些生活費。而學生事工的收入,亦有懷恩書房的幫助。當時學生會與校園書房合作,挑選優秀的屬靈書籍,尤其注重訓練的內容,在崇拜結束後的出口販賣,來幫助基督徒成長,並將全部收入投入學生會的活動經費,其內的一切事工皆由學生會負責。

聖誕節時,樂民館會特別舉行家庭式的晚會,除夕夜則會在大禮堂有崇拜,讓大家一同迎接新年。

五、懷恩堂之現況─一路走來的學生事工

昔日忠心的學生同工,今日成了教會成人的中堅力量;昔日委身的學生呼召,今日成了領人歸主的號角。六年一屆、三年一屆、四年一屆,學生助道會每年送走一批舊人,迎來一批新人,在其中感受愛,體會基督的溫暖,從而受陶造,成為主合用的器皿。

一路走來,有豐收的景況,也有衰殘的時候,但不論是高山或低谷,正因主的保守,學生工作至今仍有諸多弟兄姊妹的支持與奉獻,讓福音得以從年輕生命便被主來使用。

現今的學生工作,以大專生的生命助道會接續往日學生會及加略、三常助道會的事工。還有每週六下午的「樂翻天」活動,以國、高中生為主,透過遊戲、主題分享,讓更多學生來認識主。

目前學生負責每年的畢業崇拜、復活節晨曦禮拜、聖誕青年晚會、寒暑期短宣及詩班獻唱等。透過每一次的服事,讓學生親自經歷福音;透過每一次的分享,讓學生重新被主來調整。在牧者輔導的支持下,青年福音工作依舊在成長,盼未來每個孩子都成為主福音的使者、成為全家的祝福!

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.總要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.都作信徒的榜樣。

─《聖經》提摩太前書4章12節